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能力测评和开发专家,著名心理学家张厚粲教授的弟子,全程参与了WISC-IV中文版的修订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能力与人格测评,基于游戏的复杂能力测评与训练,自我调节与自我控制。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副部长,中国教育学会心理与教育统计与测量分会秘书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教育统计与测量分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应用心理专硕心理测量与人力资源管理方向(MHR2.0)负责人。研究领域:心理统计与测量、考试理论与技术、智能化心理测评等。主要关注(1)人机交互式新型测验开发;(2)作弊甄别方法研究;(3)过程性数据挖掘;(4)高阶思维能力测评等。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撰写多部教材、译著,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及横向课题40余项。
研究领域:数据治理、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精准医学
研究方向:教育与学校心理学(当代学习科学与有效教学,儿童阅读发展与教学促进,科技场馆学习与科学教育),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心理咨询与创伤心理干预,家庭科学与儿童发展,教师职业发展与心理健康)。目前重点关注的研究议题是:正常儿童的阅读促进与障碍儿童的阅读矫治、青少年创伤后心理反应的影响机制及循证干预、父母教养投入和协同教养的影响机制与作用后果、人本心理咨询的研究进展与共情陪伴的实践推进。
陕西陇县人,心理学博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心理测量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心理与行为大数据方向(珠海校区)项目负责人。
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工作,注重教学科研互促,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课题40余项,取得系列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教材、国家级资源共享课、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夏奥会、冬奥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项目贡献奖以及北京市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等各种表彰和奖励30余项。在体育科学、心理学报等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教材及出版专著20余部。
北京师范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心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方向:发展心理学,人格与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发展与健康人格教育,青少年心理发展评价与咨询,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人事测评与选拔。
李红娟,女,1972年12月出生,祖籍山西太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科技部“主动健康与老龄化应对”重点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等30余项;参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标准修订工作;参与国民体质监测、中日国民体质联合调查、全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等工作;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多篇论文被SCI收录。出版《体力活动与健康促进》(著)、《体力活动研究方法》(译)等学术著作。
王英春,女,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1980年3月出生。现任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省部级或横向课题11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以及横向联合等各类课题36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7篇,会议论文53篇,参编教材6部。2010-2017年,任国家射击队科研团队负责人。
课题: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10项、学校课题2项,参与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18项,学校课题1项。其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我国优秀运动员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业质量标准研制与应用】、国家体育总局【现役运动员心理指导方案设计及试点】、【运动员生涯规划大纲】,【运动员职业发展手册编制】等。著作: 出版著作10余本,【现役运动员心理指导手册】、【体育科研方法】、【体育与健康(高中)】、【现代大学体育】、【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有效教学模式】等。学术论文: 发表学术期刊、学术会议论文近百篇。
郝美玲,女,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0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03~2022年一直在北京语言大学从事中国学生和留学生教学工作,期间曾受学校派遣赴日本神户外国语大学任教。自2022年8月开始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工作。自2015年起担任《语言教学与研究》特邀编辑。
基本资料:余益兵,男,安徽池州人,汉族,中共党员,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毕业,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研究领域: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关爱与健康促进;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社会适应与阶层流动;家庭心理学
研究方向:心理与教育测量,人事测评,智力测验,职业兴趣测量;教学工作:心理与教育测量 心理与教育统计
现任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统计与测量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学会眼动研究分委员会委员、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社会心理服务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河北省心理学会心理与教育测评专委会主任委员、河北省创新教育学会教育评价分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主持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1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课题1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河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2项、河北省教育厅重大攻关课题1项、河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1项、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和科技项目3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得第十六届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第七届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全国第六届教育硕士优秀教师;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三层次人才;河北师范大学“十佳导师”。
李红义 博士 主讲《教育心理学》《心理测量与评估》《行为矫正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是心理测量与评估。主持和参与国际国内合作课题16项,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励10项,参与编写著作5部。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篇。荣获校“优秀教师”“文明教师”称号。
著名康复信息专家。现任世界卫生组织功能与残疾分类专家,WHO-FIC FDRG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副秘书长,残疾分类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副主编,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专家委员会成员兼秘书长,美国《残疾人百科全书》国际编委,世界卫生组织《世界残疾与康复报告》国际编委,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生兼职导师等职。专业特长:康复心理学、康复咨询。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心理测量学方向)。长期耕耘于本土化心理测验的研发和应用,研发和修订了一系列分别适用于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能力和人格测验或测评系统。近年来参与上海市科委“儿童青少年脑智发育机制研究”和国家脑计划“中国学龄儿童脑智发育队列研究—华东师范大学队列建设”,承担儿童智力测验研发和测试。专注于人才培养,已培养13名学术性硕士、4名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和12名心理健康教育硕士,指导了大量本科生毕业论文,其中多名毕业生到国外或境外名校继续攻读硕博学位。
董圣鸿,男,1971年8月出生,江西瑞昌人,中共党员,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西省高等学校第七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心理统计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特聘主讲教授。曾任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心理学院副院长、科技(社科)处处长、社科处处长;现任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学科建设办主任,《心理学探新》杂志主编,江西省心理与认知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教育学会统计测量分会副理事长,江西省心理学会理事长。
李毕琴,女,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江西省心理援助与研究中心专家,南昌市青云谱区暖心公益服务社指导教师,擅长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学业、情绪困扰、职业规划、人格成长体验等方面的咨询、成人婚姻情感咨询和人格成长体验等。认知行为治疗受训背景,咨询小时数约200小时。
刘文 校特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党总支委员。本科和博士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硕博士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美国迈阿密大学教育心理学系、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心理学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儿童心理健康研究中心高级访问学者;曾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IECD项目专家赴巴基斯坦。在美国MTPI学习,获得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教师培训证书。公开发表SCI、SSCI和CSSCI论文近百篇,专著教材三十余部。获中国心理学会认定的心理学家,第十二届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名师,中国家庭教育百名公益人物,辽宁省首批特聘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蒙台梭利教育认证委员会委员和专家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辽宁省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基地主任。辽宁省“儿童人格发展与教育”创新团队带头人,辽西北地区学前教育“精准扶贫、送教下乡”项目首席专家,辽宁省教育厅《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教师指导手册》专项培训专家。
李灵,博士,教授,应用心理学系主任,硕士生导师,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心督导师与咨询师;兼任公共课心理教研室主任,婚姻家庭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与研究东北分中心主任,箱庭(沙盘游戏)治疗与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实验幼儿园副园长。
李中权,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MAP中心主任。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心理测量,教育评估,人事测评,情绪与行为决策以及心理学研究方法等,重点关注游戏测评和智能心理测评等主题。目前兼任江苏省教育考试研究中心首批特聘专家,江苏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心理学会心理测量专委会主任,江苏省社会心理学学会人力资源与组织发展专委会主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统计与测量分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经济心理学专委会委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管理心理学专委会委员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在国内外主要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担任国内外多本知名学术期刊的审稿人以及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多种项目的评审专家。为政府部门以及银行、通信、保险、医药、教育和航空航天等行业的多家企事业提供教育评估、人才测评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咨询服务以及承接招聘选拔测评体系构建等项目。
陈爱国,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访问学者。现任南京体育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兼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学生心理健康运动干预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影像科”特聘研究员、扬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育运动与脑科学研究所”首席专家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运动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体育运动与儿童青少年脑智提升等。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霍英东教育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研究课题10余项,以第一作者在《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心理学报》《体育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3部,副主编和参编教材6部。
李寿欣,博士,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前院长,山东师范大学“东岳学者”拔尖人才,山东师范大学“工作记忆的认知及脑机制”A类创新团队带头人。主要学术兼职: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普通心理和实验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统计与测量分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山东省心理健康研究会会长,山东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高校人类认知与行为发展重点实验室主任。先后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等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获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山东师范大学立德树人优秀研究生导师等荣誉称号。
敖丽娟,女,45岁,教授,硕士生导师,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康复科主任医师,中国康复医学会理事,中国康复治疗学会副组委,中国康复医学杂志编委,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康复医学》编委,云南省康复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云南省科协5届委员。从事康复医学临床及教学15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科研和教学经验。在脊髓损伤、脑卒中、脑外伤、脑瘫、骨科疾病的康复评价及治疗专业技术方面,有较扎实的基础和临床经验,能应用现代康复医学的知识和技能较好的解决功能障碍患者的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近5年来发表论文15篇,国内外学术大会交流12篇,参编出版专著4部,主持了10余期康复医学继续教育培训班,专题讲座30余场,有1项科研获云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三等奖,三项科研课题在研。近年来的研究集中在痉挛状态的评价与治疗、A型肉毒毒素的临床应用、脑fMRI的BOLD成像。主持并成功申报了昆明医学院康复医学专业及硕士点。指导培养硕士研究生2名。为本学科主要负责人,同时也是运动控制障碍研究方向的主要学术带头人。
陈津津,主任医师,儿科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美国康奈尔大学营养科学系访问学者,儿童心理游戏治疗师(加拿大儿童游戏治疗协会),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华预防医学会儿保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儿科学分会委员、上海营养学会理事、上海预防医学会妇幼组委员、上海优生优育协会委员、上海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五十佳”医务工作者,上海市“五四”优秀青年等,擅长儿童喂养及营养、生长迟缓、动作或语言发育落后、睡眠障碍、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感觉统合失调、情绪或行为问题、自闭症、抽动症等。
陈艳妮,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安市儿童医院副院长,陕西省特支计划领军人才,西安市突出贡献专家,西安市C类人才,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儿科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兼康复学组副组长,陕西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主任委员等。研究方向为儿童发育障碍性疾病康复,曾前往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医学中心学习,TIMP婴儿运动评估法中国讲师。从事儿科临床工作20余年,擅长儿童孤独症、脑性瘫痪及高危儿等认知及肢体障碍性疾病的诊治。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多项,在医学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SCI收录近20篇,EI收录1篇,主编专著6部,主译专著1部,主审教材1部,已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近5年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3项,负责项目获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市科技论文一等奖1项,局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Frontiers》 审稿人、《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中国儿童保健杂志》等编委。
崔永华,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主任,知名专家,学科带头人,从事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近20年。北京市“十百干”人才,北京市卫生系统“215”高层次人才,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北京市高层次公共卫生技术人才(学科带头人)。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首都市民学习之星”、“中国人文医师”和“北京优秀青年医生”。2020年获第四届“国之名医”称号。兼职: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青年委员、儿童精神病学组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妇女儿童心理健康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精神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妇幼保健及优生优育协会副会长;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一届多动抽动症专业委品会副主任委品:中国睡眠研究会儿童睡眠医学专业委品会常务委品:北京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合会第七届专业委品会委品: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专业委员会心理行为发育学组副组长;北京医学会神经科学学会孤独症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精神科杂志》第六届编委European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Expert Review of Neurotherapeutics》、《World Journal of Psychiatry》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等杂志审稿专家。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从事儿科临床工作三十年。现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发育行为学组副组长、儿童语言门诊规范化建设协作组副组长、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疾病和保健分会儿童保健与发育行为学组副组长、中国康复医学会言语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常务委员、世界中联优胜优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儿童青少年神经与心理评估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儿童青少年精神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自闭症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保健与发育行为学组委员、湖北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发育行为与儿童保健学组组长,湖北省预防医学会微生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兼青年学组副组长、湖北省预防医学会疫苗与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擅长生长发育评估、生长发育落后、高危儿监测、语言发育迟缓、自闭症、运动发育迟缓、脑瘫、学习困难、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抽动症、智力障碍、佝偻病、脊柱侧弯、身高促进、喂养困难、遗传代谢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诊治。
毕业于中山大学,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广州医科大学儿科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暨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保健科专科主任。广东省特需人群接种门诊主任,广东省成人接种门诊主任。母子一体化保健中心负责人。
贾飞勇,男,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发育行为儿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发育行为学组副组长,中国抗癫痫协会青年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师协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康复医师协会常务委员,吉林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专业分会委员,中国抗癫痫协会委员,东北三省小儿神经委员会委员,吉林省抗癫痫协会理事,中国光学会医学光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当代儿科杂志青年编委、国际儿科杂志编委、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编委。1994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从事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14年,2003年~2005年在日本东北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从事博士后研究。2006年在青岛妇女儿童中心神经康复专业进修。2009年在美国Oklahoma大学儿童医院进修。熟练掌握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尤其擅长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对脑瘫、自闭症、智力低下、癫痫、儿童心理、学习问题、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抽动障碍、偏头痛、脱髓鞘等疾病的诊治具有较深造诣。
江帆同志长期聚焦睡眠以及早期社会环境因素对发育脑影响,致力于将脑科学研究成果证据应用于儿童早期发展以及儿童青少年脑智开发的人群转化研究。曾在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及威斯康辛儿童医院工作2年,在世界卫生组织工作3个月承担全球出生队列发育行为儿科部分项目协调工作。主持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国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主编国家级教材及专著7部,主持指南/共识7篇。发表论文300余篇,包括以第一/通讯作者在Lancet、BMJ、JAMA Peditr、NPJ Digital Med、Mol Psychiatr等权威期刊。
李明,北京大学第一人民医院,小儿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擅长于小儿神经和心理行为障碍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是脑瘫、孤独症、肝豆状核变性等疾病的早期诊断与干预,以及癫痫伴发育障碍的诊治。1985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医疗系或学士学位。此后一直在北大医院儿科学习和工作。1991年开始从事小儿神经专业的临床和研究。并于2001年筹建并负责儿童发育评估和神经康复门诊。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前院长(2006 年-2016 年),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重庆市儿童营养研究中心、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重庆市首席医学专家、美国发育行为学会专科会员、WHO 营养指南修订专家、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及发育行为学组组长。
李燕,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山东省妇幼保健院党委委员,北院区院长,儿童保健部主任,齐鲁卫生健康领军人才,山东省“十佳青年医师”。获批山东省惠才卡。从事儿童保健工作近30年,一直致力于儿童保健的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尤其擅长儿童营养喂养、喂养困难、早产儿追赶生长、孤独症早期筛查诊断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先后承担五项省部级课题。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山东省科技创新成果三等奖一项。获“敬佑生命.荣耀医者”科普影响力奖。建设了国内首个《儿童保健学》慕课,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线12学期,累计选课3万余人次。编制了国内首个婴幼儿饮食行为量表,已经在国内推广应用。在核心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0篇,最高影响因子8.4分,国内核心期刊20余篇。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健康专委会常委、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营养专委会常委、山东省医师协会儿童保健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山东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院协会儿童保健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儿童保健杂志》编委等社会兼职。
毛萌教授(1956~)女,硕士 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院长、华西临床医学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 人,四川省医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临床儿科杂志》等七种杂志编委。国家十一五规划《儿科学》教材主编。获省教委“中国有突出贡献的硕士学位获得者” 称号。1992年至1994年赴美国加州大学深造。在儿童消化与营养的临床和应用基础研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早期脑损伤发育的关系等研究领域的深入的 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目前主持国家科技部973课题一级分题、教育部科技基础平台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8项,科研经费800余万元。已发表论文 70多篇,主编和副主编论著8部。